小项目精准服务民生
——陕西省安康市响水村红十字博爱家园(驿站)项目纪实
时间:2024-07-19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夏天的响水村,是一幅流动的画,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厚重,映照着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憧憬,其中更蕴含着生机勃勃的红十字力量。
响水村是陕西省安康市红十字会的定点帮扶村。来到响水村,映入眼帘的便是江苏省常州市红十字会支持建设的村红十字博爱卫生室,橙黄色的外墙上贴着急救知识普及展板,这是响水村红十字博爱家园(驿站)的建设内容之一。该项目将红十字会的人道理念及实践融入乡村治理和民生服务中,不仅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还普及了急救知识,开展了志愿服务,促进了人道精神的传播,并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
深入群众,工作贴心 参与村庄治理
“有了村级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宣讲,各项政策在我们响水村传得更响也更广。”响水村的老党员,村红十字会老会员胡开江说。
在响水村,村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深入村民中,与群众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不仅参与村庄的日常治理,还通过走访慰问活动,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从而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协助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为老年人做认证和高龄复审等。通过“红十字护粮志愿服务”“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巡山防火”“巡查+宣教+急救防溺水行动”等活动,村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村庄的日常管理,采取分片式、网格化服务的方式,开展扶危助困、应急救护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
倾听民声,服务暖心 主动服务民生
“红十字会的大病医疗救助缓解了我的经济负担,让我心里的大石落了地。”甲状腺瘤术后声音嘶哑的汪显丽满怀感激地一边说一边比划。
现场听民声,实事惠民生,正是村红十字会暖心服务的成效。村红十字会以博爱家园(驿站)项目为抓手,完善村级红十字会建设、争取大病救助资金、入户慰问困难村民、协调捐资助学,提供了医疗、教育、助老等方面的服务和救助,用心用情改善民生。同时,通过创建微信群,积极吸引村民入群,及时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为村民排忧解难。
红十字博爱家园(驿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做到关爱群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有政策更有感情,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村红十字会通过倾听村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和帮助。在健康咨询方面,红十字博爱卫生站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确保他们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对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村红十字会通过争取捐赠物资,提供关怀和支持,让村民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心。
立足职能,奉献爱心 传播人道精神
“项目小、资金少,但要做到小切口、深耕耘、广收获,利用红十字博爱家园(驿站)加强村红十字会建设,紧密结合主责主业,传播人道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市红十字会项目人员表示。
村级红十字会聚焦主责主业,在应急救援方面,整合村级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申报加入省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并参加相关训练,将应急救援知识带到基层。在应急救护方面,举办了2期应急救护培训班,培训持证救护员75人,现有救护师资1名,实现了每个网格片区至少有一名持证救护员的目标。结合新民风建设活动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性培训,惠及100余名群众。在人道救助方面,探索建立困难群众服务清单,建立红十字志愿者救助机制,持续申报省彩票公益金大病救助。通过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还传播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此外,通过博爱家园(驿站)项目在农家书屋建立红十字文化展示区,让村民和来访者更好地了解红十字运动和工作,增强了群众对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提升了全村、的人道主义意识。
响水村村委会主任、村红十字会会长陈学正说:“我们利用博爱家园项目这个小切口,在村级群团组织融合乡村微治理上作出了有益探索,让乡村治理更有活力,暖心服务让群众更有获得感,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人道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汉滨区响水村的红十字博爱家园(驿站)项目,是安康市红十字会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的生动实践。”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响水村红十字会通过深入村庄治理、主动服务民生和传播人道精神,展现了红十字会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破解了红十字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下一步,响水村的红十字博爱家园(驿站)将持续发挥其功能,为构建和美响水作出更大贡献。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