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梁上写大爱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红十字会驻村帮扶工作队乡村振兴纪实
时间:2025-03-28
晨雾未散的秦巴山坳里,地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八树梁村的茶山上已跃动着点点红影。汉滨区红十字会驻村第一书记带着“红马甲”队员穿行在茶树间,后背的红十字标识在朝阳下泛着暖光。
自2021年7月进驻这个村庄,这支带着人道温度的工作队,用1365个日夜将红十字旗帜深深扎进乡村振兴的沃土,谱写出“博爱助振兴”的动人篇章。
党旗引领 向下扎根
“红十字不仅是人道符号,更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驻村首日,工作队在渗水的村委办公室坚定了自身使命。
面对阵地薄弱、干部断层的困境,工作队开出了“红会药方”:争取项目建成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以及红十字文化宣传长廊。如今,“人道、博爱、奉献”六个大字与文化宣传长廊红十字标识交相辉映。特别是长廊上一串串数字格外醒目:发展党员1名,发展对象1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培育后备干部4人,建立村级红十字会,组建村级志愿服务队1队。同时,驻村工作队包联网格农户130户411人,线上组建微信网格群,线下入户田坎地头开展人道服务。
2021年秋季汛期,该村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多处道路出现垮塌、道路中断、房屋后方滑坡、房屋排水沟拥堵,驻村工作队敲门入户排查、连续20余个日夜未休整,紧急安置转移10户16人。当辗转高新区、五里镇鲤鱼山20多公里,来到最偏远的十二组独居老人张大爷家,在滂沱大雨中为其疏通排水沟时,张大爷红了眼眶:“关键时刻还是靠党和政府,靠党员干部。”
这支队伍连续多年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张树红荣获汉滨区首批“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驻村第一书记先后获评“全区巩固衔接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产业“造血” 人道赋能
“都卖光了!”2024年,合作社的早春茶产量突破150斤,被销售一空,负责人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四年风雨路,这个合作社的账本里藏着跌宕的数字曲线:成立初期因“缺信心、缺管理、缺资金、缺技术”陷入僵局,账上最困难时仅剩100元。帮扶单位与地方政府组成“专家会诊团”,开出“技术革新+政策红利+经营管理+项目帮扶”良方,红十字会25万元资助建起的茶叶加工厂刚投产,负责人却累倒在了车间。
“老鲁你看,新申请的220万元巩固衔接项目批下来了!”妻子抹着泪接过接力棒,驻村工作队带着她赴紫阳学制茶、学经营管理,用66万元奖补资金激活茶园。
在海拔更高的蓼叶沟,工作队引导村民老陈发展林下经济,板栗树下散养土鸡、树林里嵌挂着蜂桶,还年年种植甜秆烤酒销售,因地制宜解锁产业振兴的密码。“现在家门口能挣钱,谁还愿意往外跑?”老陈笑道。
针对居住分散农户,引导耕种油茶、杨梅、樱桃、板栗以及传统芝麻、花生、玉米等作物,引导养鸡、猪、牛、蜂等,驻村工作队消费帮扶突破10万元。
四年来,汉滨区红十字会组织实施博爱家园项目2个,帮扶资金100万元,消费帮扶超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翻番,红十字会的“造血式”帮扶结出硕果。
善治润心 博爱传情
“吹气要深,胸廓隆起才算成功!”在挂着红十字徽标的文明实践站,驻村第一书记跪地示范心肺复苏。这样的场景时常都在上演,工作队将主责主业融入乡村治理。
“这份特殊的升学礼,让我记住的不仅是资助金额,更是大家集体鼓掌时眼里的光。”2023年8月,在该村红十字会援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博爱升学礼”的创新实践正书写着移风易俗的新篇章。工作队用集体仪式替代铺张宴席,为6名考上大学新生送上10000元“红十字圆梦助学金”,在润物无声中完成从“经济扶贫”到“精神共富”的跨越。
“重阳节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老骨头,真是比亲儿女还贴心!”该村二组村民张大爷感激地说。2024年重阳节当天,驻村工作队为全村100名65岁以上留守老人庆生送温暖,发放高质老年奶粉,村民纷纷关注点赞。驻村工作队到村后,聚焦“一老一小”,将弘扬人道文化和孝义文化有机融合,让人道服务“有力度”更“有温度”。
枝叶关情 生命守护
驻村工作队的民情日记本里,写满红十字的温情注脚:连续四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180户家庭收到红十字棉被,13名贫困学子收到3.4万元资助金,21户防汛受灾户收到救灾包,13户防返贫监测户的帮扶方案精确到“用药剂量”。
2023年12月15日大雪纷飞,独居老人晏荣娣突发脑出血。得知留守老人晏大妈突发急病,工作队立即驱车送医,并协调汉滨区第一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协助办理住院手续、通知家属,为救治争取了时间。
为民服务更在细微处见真章,赴残联争取轮椅并送到家,让瘫痪在床的陈大爷重新沐浴着户外阳光;暴雨夜全身湿透紧急转移张家母亲,上门激活留守张大爷社保卡,为神志不清精神智障的李大伯上门认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四年来,这支工作队写下了22本民情日记,换来了的村民2面锦旗、群众收入的提升和满意。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