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首页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正文

老兵 新生

——安徽省红十字会2025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春分缅怀纪念活动侧记

时间:2025-04-11

“愿我的名字在任何人心里都不要唤起悲哀,而是温暖。”

当大屏幕上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者的灰色照片缓缓变成彩色,当他们的音容笑貌再次出现……捐献者家属们的泪水中多了一份荣耀和坚定。

今年,安徽省红十字会首次联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聚焦退役军人捐献群体,开展缅怀纪念活动。省红十字会首次将AI技术运用到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缅怀活动现场,致敬那些馈赠生命礼物的先行者。活动当天,直播平台观看人数突破100万。

穿越时空的微笑

春分悄然而至,暖风中夹杂着思念。

“在梦里,有没有悄悄回来看看我呀?想起小时候,您总爱把我扛在肩头,让我看到更远的风景。爸爸,您一直在我身边,对吗?”缅怀活动现场,以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安徽首例退役军人器官捐献者胡晨事迹为原型创作的诵读剧《老兵·新生》,演绎了爱与传承的故事。

“如果能把器官捐给需要的人,我走得也更有意义!”2018年,胡晨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完成了他最后一次军礼,在另一个“战场”继续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胡晨一家三代,8人参军。正是这种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红色基因,让这个从军营走出的钢铁汉子、这个平凡朴实的江淮小伙,把一生最后的爱献给美丽多彩的人间。”

“哥哥的生命定格在31岁,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2018年8月,在胡晨离开3个月后,弟弟胡飞发起组建了枞阳县红十字(中国好人胡晨)志愿服务队。如今这支以胡晨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已经越来越壮大,在他们的家乡传承着大爱奉献的精神。

2021年12月14日,48岁的李俊在工作时突然晕倒。8天后,他的家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的初心。

李俊曾是河北边防战士,退伍返乡后在社区工作20余年,生前担任社区党委书记。社区越来越好,而他却越来越忙。

在同事眼中,他是有些较劲的“拼命三郎”;在群众眼中,他是无所不能的李书记;在女儿眼中,他是一直“失约”的爸爸。

“精力是有限的,可精神和德行是永恒的,这是爸爸曾对我说过的话。我会把他没做完的事继续做下去。”李俊去世后被追授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如今,李俊的女儿李梦茹也成了一名志愿者,沿着父亲的脚步一路前行。

“我想你了!”当胡晨、李俊、孟照起、赵春雷、金波等退役军人捐献者跨越时空,微笑点头的那一刻,人们无不动容,心中涌起阵阵暖流。

跨越生死的军礼

“给你一个人生的沙场,目的就是胜利,或者不再失败。记住我这陌生战友的赠言:你,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朗诵艺术家魏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春分缅怀诵读会的常客,70多岁却立身如松的他,在朗诵完《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后,深情地敬了一个军礼,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截至目前,安徽省有近50位退役军人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对家国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人民的付出是退役军人始终不变的心声,即使是最后的力量,也要化作延续他人生命的希望之光。

春风掠过松柏,轻抚孟照起老人胸前的军功章。这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92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挺直脊梁,浑浊的泪在沟壑纵横的面庞上蜿蜒成河……这是2021年,安徽省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中的感人一幕。

“战场上没能救下的,让我用余生去弥补。”一年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人念叨着的,依旧是那些在战场上先他而去的战友;心里惦记的,依旧是为党为国为民做最后的贡献。2022年9月17日,孟照起老人的遗体被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的工作人员接走,完成了他捐献遗体的遗愿,这是他对祖国的最后奉献。

1969年,赵春雷如愿投身军旅。退伍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寒来暑往,只要乡亲们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送医上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

“我是一名老党员、退役军人、老干部、老医生,捐献遗体践行了我的入党誓词,这是我对党和国家的最后一点贡献。”生病住院期间,赵春雷总是随身携带着红十字会颁发的捐献遗体志愿登记证书,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弥留之际,他告诉家人他要做光荣的事去了,那一刻,他是一个从容就义的战士,践行了军人的光荣本色。

超越生命的不朽

“让我们用胡杨撑起希望,对抗风霜,对抗雨雪,对抗生的迷茫,对抗死的恐慌!”活动现场,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姚静云激情澎湃地朗诵《生如胡杨》。

“金祝兴捐献的捐献肝脏、双肾和一对角膜,将使三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多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金祝兴是一位24岁的退役军人,18岁时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并在部队获得“优秀义务兵”等荣誉,退役后,他多次参加当地人武部组织的民兵训练,2021年12月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更是时刻把奉献放在心中。

“儿子之前跟我讨论过,以后如遇不测就捐献器官,与其就这样离开,不如留下有用的器官救人,也算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我们也希望受捐者长命百岁,带着他的眼睛继续看这个世界。” 父亲金波为儿子完成了最后一次心愿。

“宝贝,你的眼睛有救了!你终于能重见光明了!在得知有人给我捐献眼角膜的时候,爸爸紧紧抱住我,我们一家人抱在一起,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感谢捐献角膜给我的恩人,是您给了我第二次光明,我一定会好好爱护眼睛,带您一起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活动现场,受捐孩子回忆希望来临的那一刻,热泪盈眶,清眸似水。

 老兵虽然远去,但希望赠予新生。那最后的奉献,如同一束穿透黑暗的强光,照亮了绝望的家庭,拯救了濒危的生命。

春分,昼夜均,寒暑平。阳光更加明媚,雨水逐渐充沛,寓意新生。2014年,安徽省红十字会将“春分”确定为安徽省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日。每年这一天前后,全省各地开展各种活动缅怀追忆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成为省红十字会生命教育的重要宣传节点。

从“春分缅怀纪念日”到“春分清明缅怀季”,从线下诵读到云端缅怀,安徽省红十字会致敬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活动已走过11年。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15处,超过32万人已经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3955人在逝世后捐献了器官、遗体或角膜。

数字背后,是爱,是温暖,是希望……在江淮大地上,不断延续,生生不息。

赵玮玮

    Baidu
    map